一、数据准备
1. 数据收集
根据任务类型(如文本/图像/语音)收集海量数据,例如对话模型需网络对话、书籍等文本
确保数据质量,避免“垃圾数据”导致模型失效
2. 数据清洗
过滤重复、错误及敏感内容(如过时信息、脏话)
修正错误标注(如“2020年美国总统是奥巴马”需改为“拜登”)
3. 数据标注
为数据打标签(如分类标签“猫/狗”、情感标签“积极/消极”)
4. 数据集划分
分为训练集、验证集和测试集,比例通常为7:2:1
二、模型训练
1. 硬件配置
至少需NVIDIA 3060显卡(12GB VRAM)或租用云服务器(如AWS、阿里云)
2. 框架选择
主流工具:TensorFlow、PyTorch或PaddlePaddle(适合小白可视化操作)
3. 训练技巧
小批量训练:分批次处理数据,减少内存占用
学习率调整:根据训练表现动态优化学习率
正则化:防止过拟合(如L1/L2正则化)
迁移学习:复用预训练模型(如BERT、GPT)加速训练
三、优化与评估
1. 参数调优
通过验证集调整超参数(如层数、神经元数量)
2. 性能评估
测试集常用指标:准确率、召回率、F1值
视觉任务可补充mAP、IoU等指标
3. Debug与迭代
若模型失效,需检查数据质量或重新调整参数
四、进阶应用
多模态模型:结合文本、图像(如CLIP、DALL-E)
全栈开发:掌握Prompt工程、LoRA微调技术,可开发智能对话/文生图应用
> 提示:训练过程可能需多次循环(如步骤五→七→五),保持耐心。建议参考开源项目(如Hugging Face)快速入门。
留言(●'◡'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