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备案分类与适用场景
1. 大模型备案
适用于自主研发或深度定制、具有舆论属性/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AI模型(如文本/图像/音视频生成)
典型场景:面向公众的AI创作工具、智能客服、虚拟数字人等
2. 算法备案(深度合成)
适用于利用现有数据组合生成内容的技术(如人脸替换、语音转换)
二、备案流程关键步骤
1. 前期准备
确定备案级别(省级/市级)并联系属地网信办获取申请表
需提交材料包括:
《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》(约100页,含数据来源合规证明)
模型训练语料合法性声明及标注规则
安全评估报告(覆盖语料、模型、防护措施三部分)
2. 技术合规要求
模型需通过网信办安全评估,确保算法透明可解释
训练数据需去除敏感信息并提供完整溯源记录
3. 新增标识规范
根据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,9月起需对AI生成内容添加显式/隐式标识:
文本类:开头标注"AI生成"提示
图片类:添加可视化水印
音视频类:开头插入语音/画面提示
三、企业应对建议
优先备案情形:
? 主营业务依赖生成式AI
? 获得地方政策补贴(如上海AI+文旅基地企业)
豁免情形:
? 仅调用第三方API(需算法备案)
? 内部使用或服务少量B端客户
四、地域政策差异
长三角地区:已实现备案加速通道(如上海108款模型完成备案)
北京:侧重模型实际应用效果评估,非单纯参数规模
如需具体操作模板或属地政策细则,可提供所在地区进一步查询。